一村兩遺址
千年古縣臨沭,有著獨特的地理文化。境內半數以上自然村以所臨山、溝、河、泉等地形特征而得名。北溝頭村,因立村于一條大溝北岸,故稱北溝頭。隸屬鄭山鎮的北溝頭村,位于鎮駐地東北3.5公里,東傍蒼源河,東南方為縣城。
據1916年版《臨沂縣志》資料:唐武德年間置臨沭縣。北溝頭一帶是臨沭故縣城駐地。北溝頭村歷史文化豐富,僅古遺址就有2處。 一處為著名的龍山文化遺址,即北溝頭遺址;在村東半公里處,為北溝頭墓群。這一周代墓群有十幾個大型封土墓,分布在蒼源河東岸和北岸,與北溝頭遺址緊密相連。在這里出土過青銅鼎、青銅罍、周代罐、豆盤、十幾枚銅箭鏃等文物。 雖有豐富的歷史文化,因歷代戰亂,北溝頭建村卻相對較晚。 《臨沭縣地名志》載“明初李氏二世祖自李蒿科遷此立村。清雍正八年(1730年)李氏墓碑有‘大明顯始祖考妣李太公君墓,十代孫立’等字樣。” 新石器時代的臨沭
龍山文化時期,是臨沭史前文化的繁榮期。
在縣域內分布廣泛的12處龍山文化遺址中,北溝頭遺址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遺址之一,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。北溝頭遺址面積約19萬平方米,文化堆積厚約3-5米。遺址東鄰蒼源河,西至村后南北路,北到石渠,南至村北東西路。迄今裸露在地表以上最明顯的部分,就是東部一個有六七米高的高臺,面積1.5萬平方米,為遺址重點保護區。 經考古研究,從高臺斷崖上看,最下層出土較多的為黑陶器。出土的石器中主要有石斧、石鑿、石鏟、石鏃等。同時,還出土了鬲、缽、銅鏃等器具及部分量器、“半兩”、“五銖”等貨幣。 從器物的時代上看橫跨新石器時代、周、秦、漢,尤以龍山文化最為突出,屬典型的龍山文化遺址。漢朝以后的文物尚未發現。 北溝頭遺址的發現和考察,把臨沭縣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推進到新石器時代。這為研究古代東夷地區的風土人情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,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性發現。
傳說中的“康王城”
這更多的,像是一種傳說。
北溝頭遺址,有史書稱之為故縣城,也有史料記載它為康王故墟,也就是“康王城”。 《魏書》云:任城王,名云,死后謚為康,因此稱康王?!兑手莞尽份d,該遺址有“康王城”之說。關于康王的事跡,大概也只有他生前曾鎮守彭城,今江蘇省徐州市,深受百姓愛戴,死后百姓仍追戀不已,因此他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。
幾千年前的康王城是個啥模樣?記者采訪了很多村里人,卻已沒人能說出個一二三。當地百姓只是傳說著,遺址處原是一座古城,大家都叫它北城子,占地約7000余畝。距北溝頭遺址2.5公里處,有個沙埠店子村。
記者了解到,村里原有一個土臺,相傳就是當年康王的射箭臺。在射箭臺下,原有一條清澈的小河,叫康王池,如今早已消失。 據記載,漢朝以前,北溝頭村一帶,曾是一地繁華。作為一座商貿和交通重鎮,從山西來的商客和馬隊都在此處歇腳。上世紀60年代,北溝頭村民在耕地時,從墓地里挖出一把銅劍和寫有“日、月、天、王”字樣的銅鏡。春去秋來,傳說中的康王城依舊保留著一份神秘。舊城遺址處的高臺,四周也已被削去近20米;舊城旁邊當年的小水溝,早已被雨水沖刷成河。如今的蒼源河,河面寬已近200米。 遺失的龜印
這是一個村里人都知道的真實故事。故事的版本有很多,大體事實卻如出一轍。
故事的主角是李善新。記者在村民的指引下,在村里轉了一圈卻沒找到他。67歲的鄰居李善峰說,李善新在村西沙嶺子地的責任田里挖出了寶貝。 上世紀80年代,李善新在田里挖地瓜窖時,翻出了一個上面趴著一只烏龜的印章一樣的東西。據村里老支書李乾堂說,那是一個重7兩多、黃金制的“龜印”。 當時的李善新,并沒有把這個龜印當寶貝,而是把它送給幾歲大的兒子當了玩物。 后來,這個“不值錢”的玩意,就被他賣給了古董販子,換回了30塊錢。
之后,有人專門來村里打聽過龜印的來歷。再到后來,村里人就傳說著,那個“不起眼”的龜印,被販子賣了十幾萬元。 關于這個龜印的用途,村民李善峰聽識字的父親說過,與“規章制度”的來歷有關。